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李华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领导艺术 
地点: 黑龙江 哈尔滨
签名: 中国***具影响力的实战派管理培训大师                   
诚信、优质、高效  让***成为一种习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56
  • 博客访问:393407

专家文章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实验研究 2009-06-25

标签: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实验研究报告

一、    立题理由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引起全国重视,许多专家和幼儿园都在进行探索研究,有些相关的研究成果陆陆续续以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但形成专题论著或报告的还少见,需作深入细致地研究。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简言之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现在我国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一人身上,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力求通过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发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我园试图在幼儿行为的培养方面进行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通过对小、中、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探索3-6岁幼儿在意识和行为方面的特点、形成的规律、影响其形成的内外条件及有效的方法,以推动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此项研究,对于探索独生子女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既符合时代的需要,国际的潮流,又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前景广阔。
二、现状调查
能使他人受益的社会交往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报酬帮助他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也就是说,幼儿是一种自愿的,以他人为目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培养。幼儿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奋斗目标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培养。幼儿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小班:
1.在老师启发下有时能认同、理解别人的看法和见解。
2.一般能识别他人情绪,并做适宜反映。
3.会使用较多的礼貌语言。
4.关心身边的人(老师、家长、幼儿园工作人员)。
5.在老师的发动或要求下,经常关心班级的事,爱护班上的东西。
6.基本能遵守规则,偶尔不遵守。
7.能体会到满足别人的愉快,愿意单方惠予。
中班:
1.在老师的启发下,经常能理解别人的看法和见解。
2.有时主动发起与别人交流情感。
3.经常使用礼貌语言,行为较文明。
4.关心自己周围的同伴。
5.经常能主动关心班上的事,关心集体的东西,主动爱护集体的荣誉。
6.较好地遵守规则,与伙伴合作。
7.能主动模仿身边发生的惠予行为。
大班:
1.有时能自觉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常主动发起与别人交流情感。
3.习惯使用礼貌语言,行为文明。
4.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5.非常关心班级、幼儿园、小组的事,主动作贡献,关心并维护集体的荣誉。
6.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善于协调,喜欢合作。
7.在相关情境中能习惯为别人着想,主动将“好处”让给别人。
四、制定对策措施
 在行为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全园2~6岁100名幼儿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现状进行了近一年的跟踪观察、调查、前、后测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特点,寻找出了一条培养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为拟订的《幼儿园各年龄阶段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课题中我们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采取环境布置、创设情景、园内一日生活、教学活动、快乐训练、家园共育等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培养。
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一致性、一贯性、渗透性的研究原则,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实现我园各年龄段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①环境布置:内容、形式起到培养幼儿关心同伴的目的;②集体教育活动:故事、散文、儿歌、游戏活动、谈话、讲述、情景表演等。③日常教育活动:穿脱衣服、洗手、吃饭、做值日生等。④全托班“以大带小”献爱心活动。⑤全园开展关心同伴“互助互爱”主题月活动:其中大班开展“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中班开展“和你在一起”活动,小班开展“喜欢你”等主题活动。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活动。⑦家园合力,相互配合。
通过对培养效果的追踪观察记录及教师的经验交流发现,幼儿对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我园对培养指标进行更完善、更合理的修订,并制定了各年龄阶段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具体指标:
(一)实验前后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情况的比较:
表1:    实验前后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态度的比较
 使用简单礼貌语
   
 喜欢与老师、 
 同伴交谈
  中 差
 乐意与同伴游戏
   
游戏中情绪愉快
  
实验前
实验后
 0   5   25
 20  6   4
 6  10  14
 13   5   2
 3    12   15
 22    6   2
 10    12    8
 20    5     5
P
 
 X2=35.297
 P < 0.01
   X2=13.759
   P < 0.01
    X2=29.9
    P < 0.01
   X2=6.9
0.01 < P < 0.05
由表1结果可知:实验前幼儿能使用简单礼貌语的幼儿人数为0,不能使用为25人;实验后,好的上升为20人,差的下降为4人,经X2检验,P < 0.01,差异极其显著。同时,实验前后乐意与同伴游戏的幼儿由3人上升为22人,差的由15人下降为4人,经X2检验,P < 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逐步适应从个体向集体靠拢的生活,从心理上开始希望与同伴共同的生活。
表2:  实验前后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行为方式的比较
 肯从家里带上自己的玩具与同伴一起玩
        
主动与同伴交往
    
会用商量的口气与同伴
交换玩具
      
 实验前
 实验后
    2    10    18
    6    21    3
    5   10  15
    15  11   4
    2    10    18
    10   14    6
我园从2007年3月开始进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实验准备、实验起步、实验研究、实验总结四个阶段的实施研究,2008年3月完成研究报告,历经近一年时间。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随之有机体产生的行为看作是反应,行为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学习与领会,认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刺激,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这一刺激的反应(R),而教师的教育、引导以及榜样示范则是促使这一反射形成的手段与方法。于是,我们的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S),并注意S的呈现方式与步骤,将培养内容和目标由少到多、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通过强化、消退、惩罚、奖励、塑造的教育手段,使S-R之间的反应稳固。其中我们还运用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重要特点,选择榜样示范(包括幼儿榜样和教师示范),使幼儿潜移默化习得良好行为。如图一所示:
S       教师为幼儿精心创设的环境
        手段:强化、消退、惩罚、奖励、塑造
              榜样示范
R       幼儿的行为习惯
                             图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不仅要求幼儿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条件控制和强化原理,改变和调节幼儿的行为,加强幼儿学习行为的管理;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使幼儿习得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反复刺激下逐步得到内化,幼儿的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最后形成习惯;要重视每一个幼儿的特质,并注意幼儿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要妥善运用奖励和惩罚这两种教育方式,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幼儿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S       教师为幼儿精心创设的环境
        手段:强化、消退、惩罚、奖励、塑造
              榜样示范                          注重幼儿的自身体验
R       幼儿的行为习惯                          注重幼儿的自我建构
                               图二
我园将建构主义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相结合,优化教育手段。在创设环境、开展游戏活动时选择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内容;在教育、游戏活动目标的制订上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兴趣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去尝试、体验。当幼儿失败时,不轻易告诉成功的方法,而是继续鼓励、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找寻成功的途径,在这种探索中不断构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幼儿亲身的体验,才是幼儿成长的宝贵经验。这种经验是无法替代的。孩子也正是在这种经验的构建中逐渐长大。
五、    效果检查
 任何一种行为的形成都有其过程,而教育手段是促进行为形成的有利保证。我园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课题研究中,成功地探索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
六、社会效果
为了让幼儿感受社会交往中找到的快乐,我们常在幼儿中树立关心同伴的榜样,对于为同伴做好事,体贴关心同伴的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许,使他们懂得关心同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激发幼儿争做关心同伴的小标兵。同时我园教师和家长携手创设和谐美好、充满爱意、信任、友爱的人际环境影响幼儿,给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受到影响并进行模仿,使幼儿逐步养成关心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
七、巩固发展成果打算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我们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有少数幼儿因性格上的因素,与同伴还不够合群,对同伴还比较冷漠;另外,幼儿的习惯还存在一定的反复性和可塑性。我们将把现在当作一个新的起点,调动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地组织幼儿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指导他们的实践,努力使活动“生活化”,认真观察,不断总结,精心研究,力争好的习惯在幼儿的“血液中流淌”,而将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习惯摒弃。在孩子们人生的起跑线上,“浇灌”给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物质——“爱与关怀”。
八、遗留问题
回顾过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在今后需要深思。
一、做为一项科学研究中必须找到理论的支撑点。这或许就是科研和平常工作的一个区分点。因此,每一项科研、每一个课题都要找到自己的理论支撑点。
二、要从家庭人员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考虑分类,也许更细更合理。
三、对孩子习惯的形成更深层次的分类应是从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素养、家庭的教育风格等,从这样分析更合适。

推荐
中国***具影响力的实战派管理培训大师                    诚信、优质、高效  让***成为一种习惯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492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